MySQL的高可扩展和高可用
# 分区表
# 工作原理
对用户而言,分区表是一个独立的逻辑表,但是底层MySQL将其分成了多个物理子表,这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,每一个分区表都会使用一个独立的表文件。对代码而言不需要任何的改变。
创建表时使用partition by子句定义每个分区存放的数据,执行查询时,优化器会根据分区定义过滤哪些没有我们需要数据的分区。这样查询只查询所需数据所在的空间。
# 适用场景
- 表非常大,无法全部存在内存,或者只在表的最后有点热点数据,其他都是历史数据。
- 分区表的数据更易维护,可以对独立的分区进行独立的操作。
- 分区表的数据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,从而高效的利用资源
- 可以使用分区表避免某些瓶颈
# 限制
- 一个表最多有1024个分区
- 2.5.1版本中,分区表表达式必须是整数,5.5可以使用列分区。
- 分区字段中如果有主键和唯一索引列,那么主键和唯一索引必须包含进来
- 分区表中无法使用外键约束
- 需要对现有表的结构修改
- 所有分区必须使用相同的存储引擎
- 分区函数中可以使用的函数和表达式会有一些限制
- 某些存储引擎不支持分区
- 对于MyISAM的分区表不能使用load into cache
- 对于MyISAM表,使用分区表时需要打开更多的文件描述符
# 分库分表
# 工作原理
通过hash算法或者一些工具,将数据表垂直或者水平进行物理拆分
# 适用场景
- 单表级别达到了百万或者千万级别
- 解决表锁的问题
# 分表方式
# 水平分表
水平分割:表很大,分割后可以降低在查询时读取的数据和索引的页数,同时也降低了索引的层数,提高了查询速度。
# 适用场景
- 表中的数据具有独立性,例如表中分别记录各个地区的数据或者不同时期的数据,特别是有些数据常用,有些数据不常用。
- 需要把数据放在不同介质上
# 缺点
- 给应用增加复杂度,通常查询时需要多个表名,查询的数据需要进行UNION操作
- 在许多数据库应用中,这种复杂性会超过它锁带来的优点,查询时会增加读一个索引层的磁盘次数。
# 垂直分表
把主键和一些列放在一个表,再把主键和另外一些列放在另一个表
# 适用场景
- 把常用的列和不常用的列进行拆分
- 可以使数据行变小,一个数据页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,查询时减少I/O次数
# 缺点
- 管理冗余列,查询时需要进行join操作
# 两者的缺点
- 有些分表基于应用层的算法,一旦算法改变整个分表的逻辑改变,扩展性比较差
- 对于应用层来说,逻辑算法会增加开发成本
# MySQL的复制原理及负载均衡
# 原理
在主库上把数据的更改记录到二进制日志中,从库把主库的日志复制到自己的中继日志,从库读取中继日志中的事件,将其重放到从库数据中。
# 解决的问题
- 数据的分布 :随意的停止和开始复制,并在不同地理位置分布数据备份
- 负载均衡:降低单个服务器的压力
- 高可用和故障切换:帮助应用程序避免单点失败
- 升级测试:可以使用更高版本的MySQL作为从库进行测试
上次更新: 2020/12/31, 06:55:18